发布时间: 2022-09-29 发布者:
一片位居古城心脏部位的绿地,一座不收门票的公园,一个晨练、休闲的“绝佳去处”。《苏州市志》记载: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俗称大公园。”考证公园渊源,可以推至春秋。而从唐宋始,该园已“春日民众可入游乐”。
翻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苏州地图,在梗子巷南有池沼,地较疏旷。时值西风东渐,遂有人建议在此建“市民公园”。一块日后在苏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闲地”开始引起了开明士绅的关注。
“五四”运动后,各界人士倡议造一座包含图书馆、会堂、音乐亭等科学文化娱乐设施俱全的公园。民国14年(1925年)江阴旅沪巨商奚萼铭慨捐5万银元开始了筹建。先由苏州工专土木科学生测绘平面图,再交上海公董局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是年7月末,先在园中部荷池南建成一座城堡式两层、四面钟楼的图书馆。馆东侧临池为“东斋”茶室,西南角建西亭,园东南辟池名“月亮”,池边修廊,紫藤纷披,又植树4000余株。20年代城内外古典园林极少开放,公园被民众誉为城内唯一清静地。1927年4月组织苏州公园筹备委员会,请颜文设计喷水池,又铺草皮植树,同年8月1日落成开放,轰动全城。1931年,继续开凿北部池塘,植荷养鱼,栽植李根源所赠枫树200株,土山顶建四面亭一座,名民德亭。至此,后人徜徉了几十年的苏州公园大致建成。
建国后教育局接管公园。1953年6月,苏州市政府拨款数千元整修,在毁于日军炮火的图书馆原址建竹亭,北草坪辟为幼儿乐园,涵社改少儿阅览室,为当时市内面积最大的园林。此后公园结构屡经调整,但公园始终保持南半部花坛、喷泉的人工式,与北半部山水自然式中西合璧的规划布局。可以说,半个多世纪,苏州公园已经成为苏州市民的文化载体之一。
新世纪之初,苏州公园改造重建,并以亮丽的容颜笑迎万千市民。公园的两大特色:中西合璧的布局和所有大树及历史建筑都在改造中被精心保留。
苏州园林讲究的是“叠山理水”,作为位于城市中心的苏州公园,在改造中首先在“水”字上做文章。园中的荷花池近年来水质退化,出现了富营养化的趋势。要从根本上改善水质,一靠疏浚、二靠净化。借鉴古城河道改造的经验,园中蜿蜒的河道清淤后铺上了通透的草坪砖。水池的底部除了近岸的区域铺了鹅卵石外,中央仍然保持泥地以种荷花。此外,投资三十几万元引进了一套循环净化水设备,四五天就可以将池水净化一遍。荷叶田田,鱼翔浅底,临水当风,人们赞叹,公园不负“苏州”二字。
公园中心的芙蓉广场,宽广平坦,中间凸出的圆形平台上,12只石球颇有时代气息。至于池畔那大块梯形条板,名曰亲水平台,自然是用作水上活动的场所。这里与隔池的湖心岛土山、民德亭互为对景,右侧的和平桥,富有欧式建筑特色的茶室,构成了活动的中心,那粉红色的墙体在绿树的掩映下,更是妩媚动人。
绿色是公园的生命。苏州公园大树林立,成为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最有生机的景致。保留大树、种植花圃、规划草坪就是设计部门最用心的工作。改造的原则是增加色叶树、体现多样性。设计思路最出彩的是恢复了南大门内的模纹花坛,足有1000余平方米,为对称规则式,北向有高大雪松为屏,用红花木、洒金千头柏、常绿瓜子黄杨等制作的图纹,新颖别致,充分体现出建造初期的法式庭园风格。
苏州公园,古城中心的一颗绿宝石。占地64亩,系春秋吴国子城遗址,元末为张士诚王府,后遭火焚,遂沦为荒地,称皇废基,又称王府基。1925年始建,1927年落成开放,为法国式花园与中国自然山水交融的布局风格。七十余年的历史沧桑,园之设施陈旧,环境粗放,功能退化,晨练之人拥挤不堪。为合乎民意,顺应我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之趋势,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全面改造。投入一千八百余万元,由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设计施工,并于二零零一年五月八日破土。改造工程保持原有中西合璧之布局特色,保留大树及民德亭、裕斋等历史建筑;重点调整绿化环境,增建花坛,体现植物多样性;改建茶室、健身馆等主体;更新灯光、排灌、道路系统;新建地下车库、亲水平台及芙蓉广场;疏浚荷池,完善池水净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降低围栅,融公园、街景于一体。工既竣,公园环境一展新容,比昔日更为优美,可谓旧貌换新颜。市民称世纪更替,气象万千,留芳后世,此为一例。特勒石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