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29 发布者:
在古老的运河上,船只南来北往。
当高邮城才隐约可见的时候,远远就能看到一座方形的宝塔巍然矗立在运河当中,这就是被古建筑家们称道的“南方大雁塔”——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是唐代僖宗(874~888)年间新建。僖宗李儇有个弟弟,大概是看破红尘了吧,走出宫廷,剃发为僧。他到处周游,遍访名刹。一日行脚到高邮,见西门内城角有一块平坦的旷地,原是建太平仓(即义仓,谷贱时加价收进,以免伤农:谷贵则减价出售,以利贫民)的地基,环境幽静而美丽。这里西倚平津堰,一堤烟柳,郁郁葱葱,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身临其境,俗念尘思,顿然消失。僖宗的弟弟看中了这块地方,便请求他的哥哥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供他修行念佛。僖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举直掸师的称号。举直掸师收了一批又一批弟子,专心致志讲经说佛。晓晨夜半,镇国寺的钟声在古运河的上空飘荡,清越剐亮,悠悠扬扬。举直掸师圆寂以后,安葬在院内一角,并立五级佛塔一座以珍藏舍利(火化后的骨烬)和经卷,这就是镇国寺塔。
据说,后来有人在镇国寺塔中挖起了举直禅师的遗骸,竟全骨不解,联若钩锁,发出异光。或许是这里是风水宝地吧,或许是举直禅师修行到家了,人们十分讶异,作为奇谈,一直流传到今天。
镇国寺塔又叫西塔,因它位于高邮城内西门湾,与东门外的净土寺塔遥遥相对。它曾又叫做空塔。清乾隆四十二年(17ss),塔起火,诸级楼板皆焚,内里烧空,故名。镇国寺塔还有一个名称为断塔。清嘉庆十五年(18ii),龙卷风大作,摧毁三级,故得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新修建而成,塔增至七级,即为今之形状。
1956年京杭大运河拓宽,镇国寺塔本应在拆毁之列,有关部门反复认真研究,最后报请中央批准(-同志曾亲自过问),决定不惜耗费重金,“让道保塔”,(在运河中留有一块近40亩的河心小岛,镇国寺塔耸立其间。
镇国寺塔的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高25米,呈平面方形。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底层有南北拱门,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三层到五层的塔门两旁砌有突出的半圆砖柱,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明显地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在全国600多座古塔中,堪称翘楚。
镇国寺塔古朴、端庄、典雅、壮观,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游客。登塔远眺,高邮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群鸥阵阵,帆船点点。落日映照下的镇国寺塔更见风采,是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景画:落日的余晖将运河水染得红灿灿一片,古塔在运河中映下情美的倒影;微风骤起,涟漪阵阵,那涟漪是红红的、亮的、动的,塔影随风荡漾,那塔影也是红红的、闪亮的、波动的,……太阳在远远的湖面上漫慢地消失了,古塔的周围,雀噪四起,黑鸦点点,以后渐渐地、渐渐地寂静下来,古塔消融在苍茫的暮色当中……
镇国寺塔是古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时时射放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烨烨光辉。
镇国寺塔像一位忠诚、英武的卫士,日夜守卫着秦邮古城;镇国寺塔又像一位询询敦厚的长者,凝眸迎候着远方来的客人。
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近年来两下高邮,二访古塔,每次都在塔下仔细察看,留连忘返。第一次来高邮时,在渡船上即口占一首七绝《高邮镇国寺塔》:
归程回首步犹迟,古塔斜阳系去思,
不惜秋波重一转,水中陆上两相宜。
在从周教授的笔下,镇国寺塔又别具情韵了,它牵动着多少墨客骚人的情思,引来了多少动人的丹青歌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