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30 发布者:
汉柏院位于泰山岱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现有炳灵门、汉柏亭、南茶亭等建筑。炳灵门原名东宫门,1956年重建。3间,面阔11.72米,进深8.58米,通高8.3米,三柱五架梁(对接双步廊)五檩前廊式,五脊硬山顶,檐下施斗拱。柱头科一斗二升承托菊花头式梁头,平身科一斗二升交菊花头,其上饰墨线大点金彩绘。中柱间上部有二层走马板,下部装抱柱抱框余塞板,安装两扇棋盘式大门,次间直棂窗。正间宽3.56米,次间宽2.59米,檐柱下施坐凳栏杆。
院中有八角石栏水池,1961年建,可凭栏观赏汉柏翠影,因名影翠池。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
院北部原有炳灵殿,内祀泰山三郎炳灵王。殿毁于1929年,1959年在此建汉碑亭。亭耸立于3层台基上,气势宏敞,内置《汉衡方碑》及汉画像石。1967年撤汉碑易为毛泽东诗词碑,遂改称汉柏亭。登亭可瞻岱宗雄姿,可瞰泰城全貌,可眺徂徕如屏,可观晚霞夕照。
院南部原为北宋学者孙明复、石介讲学旧址,金大定初年曾在此创建鲁两先生祠。1965年建茶室。
院内存碑碣90块,其中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题“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诗碑、陈毅诗碑及刘海粟书“汉柏”、舒同书“汉柏凌寒”、沙孟海书“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等碣。
在进入汉柏院之前,首先看到的是门口的这块巨碑。这块碑立于北宋宣和年间,碑名为《宋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高9.25米,据碑文记载,岱庙的规模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初步形成。碑的背面是明朝人题刻的“万代瞻仰”4个大字。这块碑是岱庙两大丰碑之一(另一块是“封帝号碑”),碑下的石龟非常巨大,是用一块整石雕刻而成的。
这个院落就是汉柏院。院门上悬挂的匾额上写着“炳灵门"三字,因为这个院落最初是祭祀泰山神的三儿子炳灵王的,后来因院里有汉武帝来封禅泰山时亲手种植的5棵柏树,而改名叫汉柏院。这5棵古柏距今已有21OO多年的历史了。
汉武帝在位21年,先后7次来泰山封禅,可见他对泰山的推崇。以前山东没有柏树,是汉武帝把柏树带到了这里。大家看这棵柏树,是一株双干连理的侧柏,高11米,直径4米。当年乾隆皇帝来泰山时,看到这棵树,写下了一首诗,诗中有“此后还能似此无”的句子。300多年过去了,这棵树依然长势旺盛。大家看这块石碑,碑上刻的便是这棵柏树,这是乾隆的“御制汉柏图"碑。为树刻碑非常少见,但在山东除了岱庙,曲阜的孔林里还有一块著名的“子贡手植楷图"碑。
这个院落中存有历代碑碣90块,其中著名的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四川巡抚张钦书写的“观海"大字碑、宋代“石痴"米芾书写的“第一山"碑等,以及1984年新立的当代名人、书画大师题字碑4块。它们分别是-题写的“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刘海粟大师书写的“汉柏"、舒同书写的“汉柏凌寒"、沙孟海书写的“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到汉柏亭上远眺泰山。这个亭子叫汉柏亭,是休息、纳凉、远眺泰山的绝佳所在。站在这个位置,整个泰山一览无余。
景点位置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岱庙配天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