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24 发布者:
1981年以后,更庆寺僧侣在保留完好的汤甲经堂开展宗教活动。1986年,经十世班禅亲自选定地址,在欧普隆原县车队旧址兴建更庆寺主殿。1988年3月,占地约30亩的规模宏大、古朴壮观的更庆寺大殿落成,工程进入内部雕、塑、绘、装修阶段。
更庆寺从汤甲经堂到寺庙主殿,均为德格土司家族主持修建,从1448年起便作为土司家族的本家寺庙在政教大事上唯土司之命是从)直接受土司的控制并在德格家族的政教统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辅佐作用b按土司家族规定,更庆寺不设-,寺庙领导权由土司家族世袭担任。即土司有子嗣二,长子出家任更庆寺主,执掌宗教大权!次子袭土司职,执掌政治大权,若为独子,则袭上司职并兼任更庆寺寺主,力求以控制、影响更庆寺达到控制、利用辖区内其它教派寺庙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目的。第十二代土司登巴泽仁执政期,土司家族增封了5座寺庙∫但仍尊更庆寺为本家寺庙,继续扶持并控制更庆寺,允许寺庙在土地、商业、0、武器、政治上享受最高的特权b更庆寺则在数百年间,竭力从宗教角度为土司家族-,渲染、赞颂历代土司功盖天地、英明贤良,积极维护土司家族政治利益并与其保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治阶级关系至解放初。民国时期,-政府则在县参议会、党政军联席会、区乡政府、地方武装、工会、商会等机构中安置更庆寺职事-,极重视拉拢、利用更庆寺宗教力量为其政治服务。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寺庙中实行政教分离,废除了更庆寺的经济、政治特权。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更庆寺4名宗教上层人士当选为县政协、县佛协会委员,充分地发挥了宗教上层人士爱国爱教,为社会、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积极作用。 更庆寺分为东院、西院两部分,直辖县境内的龚垭寺、嘎伦寺、银南寺、温根寺、门查寺、柯洛寺和西藏江达县的燃灯寺共7座分寺,另在白玉县、石渠县、江达县等地还分布有数十座半辖分寺。寺庙最高领导为德格土司或土司之兄,其下设更本、东、西大-(民国时期曾在东、西-之上设降村-),堪布、格古、仲衣、赖充、朱本等职事-。寺庙行政机构设"更本"(班鸠)会议室,由更本、格古各1人,堪布2人,东西-各1人组成。更本会议室以土司为最高决策者,会议室日常事务由更本主持并负责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寺庙政教大事,负责向土司推荐印经院巴本、巴令、巴中及寺庙职事僧侣提拔人选。
清初至民国时期,更庆寺汇聚了大批国内外宗教学者,推动了更庆寺在藏画、音乐、藏戏、雕塑、木刻、建筑、印刷、藏医药等方面的发展,对促进德格地区藏族文化的发'展,形成德格地区宗教文化的风格特色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清代的大-洛德翁波、清末的堪布桑登洛仁为该寺藏学知识博学精深,留下不少著述的著名学者。清初的大-次称住青则在《丹珠尔》印版的雕刻、核对工作中作出极大的贡献。更庆寺每年必举行多次的跳神活动,跳神活动源远流长对德格地区音乐、舞蹈、说唱艺术的形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受藏戏鼻祖唐东杰波的影响,以更庆寺藏戏为代表的德格藏戏在明末清初便正式形成,经不断的演变、发展,更庆寺每年-7月初亠上演的传统藏戏成为风格与特色均自成一派的德格藏戏的典型代表。更庆寺传统藏戏多取自《佛本生故事》,特点古朴、粗犷、唱、舞、念、白均有表现,唱时不舞,舞时不唱,剧中人物服装、面具、扮相、舞姿、动作、道具、演出时间、出退场、音乐、语调、唱腔等均有明确的规定。清末,更庆寺堪布桑登洛珠首次改编了《夏热巴》和《诺绒王子》,形成了更庆寺长期公演的《夏热巴》、《诺绒王子》、《克麦更登》、《六长麦》、《甲羌》共5个传统藏戏剧目。解放初统计,更庆寺共有僧侣960人,其中大-和职事-40人,一般-300人,扎巴360人,寺庙有枪400余支,可动员借兵400余人,在更庆、八里达、龚垭、汪布顶、白垭、柯洛洞等地有耕地1000多亩,有奶牛3000头,有科巴200多户;寺庙仅9土地、牲畜出租一项年收入青稞1.5万公斤,酥油600公斤,茶叶64包;全寺年均投入商业资金5000大洋经营商业,年均投入25000大洋,6万公斤青稞经营0,年均收、受土司家族挟持的粮食12万公斤,大洋10000羌,酥油1000公斤,牛100头。1988年统计,更庆寺有僧侣313人,其中职事-和一般-170人,扎巴143人,寺庙开展建筑设计、土地和牲畜经营、印刷、绘画雕塑、运输等社会服务年经济收人达3万多元。